(1)进线间应设置管道入口。
(2)进线间应满足缆线的敷设路由、成端位置及数量、光缆的盘长空间和缆线的弯曲半径、充气维护设备、配线设备安装所需要的场地空间和面积。
(3)进线间的大小应按进线间的进楼管道最终容量及入口设施的最终容量设计,同时应考虑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安装入口设施等设备的面积。
(4)进线间宜靠近外墙和在地下设置,以便于缆线引入。进线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进线间应防止渗水,应设有抽排水装置
②进线间应与布线系统垂直竖井沟通。
③进线间应采用相应防火级别的防火门,门向外开,宽度不小1000mm
④进线间应设置防有害气体措施和通风装置,排风量按每小时不小于5次容积
(5)与进线间无关的管道不宜通过。
(6)进线间入口管道口所有布放缆线和空闲的管孔应采取防火材料封堵,并作好防水处理。
(7)进线间如安装配线设备和信息通信设施,应符合设备安装设计的要求:
(8)缆线布放在管与线槽内的管径与截面利用率,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缆线做不同的选择。管内穿放大对数电缆或4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40%~50%。管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光缆时,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布放缆线在线槽内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
(9)配线子系统电缆在地板下安装方式,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桥架布线法、蜂窝状地板布线法、高架地板布线法等安装方式。
(10)配线子系统电缆宜穿钢管或沿金属电缆桥架敷设,并应选择最短捷的路径。
此条规定为适应防电磁干扰要求编写
(11)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电缆孔、管道、电缆竖井3种方式可供选择,宜采用电缆孔方式。水平通道可选择管道方式或电缆桥架方式。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下列3种可供选择:
①电缆孔方式。通常用一根或数根直径为10cm的金属管预埋在地板内,金属管高出地坪2.5~5cm也可直接在地板上预留一个大小适当的长方形孔洞。
②管道方式(包括管或暗管敷设)
③电缆竖井方式。在原有建筑物中开电缆井很费钱,且很难防火,如果在安装过程中没有采取措施去防止损坏楼板支撑件,则楼板的结构完整性将受到破坏。
(12)允许综合布线电缆、电缆电视电缆、火灾报警电缆、监控系统电缆合用金属电缆桥架,但与电缆电视电缆宜用金属隔板分开(为了防电磁干扰)。
(13)建筑物内暗配线一般可采用塑料管或金属配线材料。
(2)进线间应满足缆线的敷设路由、成端位置及数量、光缆的盘长空间和缆线的弯曲半径、充气维护设备、配线设备安装所需要的场地空间和面积。
(3)进线间的大小应按进线间的进楼管道最终容量及入口设施的最终容量设计,同时应考虑满足多家电信业务经营者安装入口设施等设备的面积。
(4)进线间宜靠近外墙和在地下设置,以便于缆线引入。进线间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进线间应防止渗水,应设有抽排水装置
②进线间应与布线系统垂直竖井沟通。
③进线间应采用相应防火级别的防火门,门向外开,宽度不小1000mm
④进线间应设置防有害气体措施和通风装置,排风量按每小时不小于5次容积
(5)与进线间无关的管道不宜通过。
(6)进线间入口管道口所有布放缆线和空闲的管孔应采取防火材料封堵,并作好防水处理。
(7)进线间如安装配线设备和信息通信设施,应符合设备安装设计的要求:
(8)缆线布放在管与线槽内的管径与截面利用率,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缆线做不同的选择。管内穿放大对数电缆或4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路的管径利用率应为40%~50%。管内穿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光缆时,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布放缆线在线槽内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
(9)配线子系统电缆在地板下安装方式,应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地板下桥架布线法、蜂窝状地板布线法、高架地板布线法等安装方式。
(10)配线子系统电缆宜穿钢管或沿金属电缆桥架敷设,并应选择最短捷的路径。
此条规定为适应防电磁干扰要求编写
(11)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电缆孔、管道、电缆竖井3种方式可供选择,宜采用电缆孔方式。水平通道可选择管道方式或电缆桥架方式。干线子系统垂直通道有下列3种可供选择:
①电缆孔方式。通常用一根或数根直径为10cm的金属管预埋在地板内,金属管高出地坪2.5~5cm也可直接在地板上预留一个大小适当的长方形孔洞。
②管道方式(包括管或暗管敷设)
③电缆竖井方式。在原有建筑物中开电缆井很费钱,且很难防火,如果在安装过程中没有采取措施去防止损坏楼板支撑件,则楼板的结构完整性将受到破坏。
(12)允许综合布线电缆、电缆电视电缆、火灾报警电缆、监控系统电缆合用金属电缆桥架,但与电缆电视电缆宜用金属隔板分开(为了防电磁干扰)。
(13)建筑物内暗配线一般可采用塑料管或金属配线材料。